![]() |
|
温江:宜居的金牌之城——温江区创建国际花园城市之路 -- (四川日报) | |
http://www.livcom.org 本站站长 发布于 2007-12-14 |
|
伦敦传来捷报:在11月22日至26日举行的第十一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决赛中,成都市温江区赢得“国际花园城市”称号,成为中国西部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也为12月7日即将举行的2007宜居温江生态社区博览会增添一笔重彩。 “一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所倡导的全球可持续发展标准;一场网罗6大洲50多个国家激情投身的全球新宜居运动;一种历时10年耕耘牵动世界1亿3千万居民所打造的全球环境营建模式;一项见证世界300多座城市400多个社区人居实践至高荣誉的全球绿色奥斯卡。” 正如这个国际花园城市10年评选宣言一样,温江正向这种发展标准迈进,建设着符合全球环境营建模式的绿色家园。 一路闯关,“金温江”如何笑到了最后? [金牌之城·花园之貌] 在温江生活,时尚与繁华、诗意与便捷、人文气息与自然灵秀,一个都不少。一岸一带、一街一景、一楼一品的水体景观和小品景观体系,正装点着温江的“花容月貌”。 ———水系整治污染源变亲水景观 温江水秀。岷江干流金马河及其支流江安河、杨柳河、清水河穿流全境。但曾经由于长期缺乏管理,污水、废水直接排放,致使垃圾遍布,水质污浊。 ———生态改善花木之乡变花园城市 温江围绕建设“独具生态园林特色的都市新区”目标,提炼出“生态立区”战略,高标准建设温江环城绿色生态屏障,完成生态渠系建设107公里、绿地714公顷,绿化覆盖率44.77%,人均公共绿地达21.6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现在全区拥有1300多种花木,花卉面积13万亩,花木园林面积占耕地面积的3/5,成都的2/3,四川的1/3。 ———旧城改造新温江亮丽登场 近年来,温江把旧城改造作为推进城市建设的突破点,实施了西大街片区、繁华时代广场片区的低洼棚户区改造;实施了文庙历史文化片区改造。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来全区旧房拆迁面积达20余万平方米,投入拆迁资金约4.5亿元。目前,温江旧城改造正在全面收尾,低洼棚户区已基本销声匿迹。 ———完美传承中华传统建筑艺术 温江的城市规划在传承中华传统建筑艺术的神脉之上整合了现代科技和现代生活方式:“芙蓉古城”还原明清时代的街道布局,仿真复现老成都传统名楼“皇城”、“明远楼”、“至公堂”;以川西传统园林风格为代表的踏水、万春农民花木园更显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意蕴;正在万春镇实施的“春江花韵”项目将结合中国古典造园手法,打造具有中国乡村风格的“乡村大观园”。 [金牌之城·城建之骨] 10月1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员、全球国际花园城市与国际花园社区竞赛委员会秘书长阿兰·史密斯先生来到温江考察,在温江规划局的展厅里,“温江城乡总规划”沙盘模型让史密斯击节赞叹。 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仅提升了温江的整体城市形象和宜居指数,也成为支撑起“金温江”品牌的骨架和脊梁。 近年来,温江不断加大环保工作力度,进行全方位治理,共投入5.16亿元实施管网改造和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排污体系全覆盖。城市污水、小城镇污水、科技园工业污水均实现了统一处理,出水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使全区环境进入良性循环轨道。 ———构建产业支撑 温江区坚持产业发展与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大力实施“兴三优二、一三互动”的产业转型升级工程,进一步增强了城市吸聚能力。按照组团布局,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思路,大力推进“工业南下、旅游北上、城市东进”,初步形成了以科技园为载体的新型工业聚集区、以新城区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以生态园为依托的现代农业聚集区和金马河、江安河沿线两条生态休闲产业带的“三区两带”格局体系。 ———细节体现生态建设 温江要求城市各公共建筑、路灯、绿地灌溉等,逐步使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在商业、旅游设施内全部实行垃圾分类收集。制订公交优先政策,鼓励使用零排放车辆和超低排放车辆,区内道路全部建设有自行车道,号召市民出行骑自行车,要求区政府各级领导率先响应。 [金牌之城·人文之心] 10月12日,温江举行了创建国际花园城市万人签名活动,全区群众踊跃参加,为温江打气加油—在温江建设宜居城市的关键节点上,一种人气的凝聚力正在彰显。 集合和鼓励全区“人”的力量,将城市建设提升到人文发展的高度,是温江的“核心”内涵。 ———民众共同参与 温江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的口号,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建设管理城市。截至2006年,全区青年志愿者达2.9万余人,占全区城镇人口的9.1%。同时,政府在作出城市建设重大决策之前,广泛征求社会多个阶层和广大人民群众意见。自2004年来,共收到市民对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的意见4635条,采纳市民建议635条。 ———文体之花盛开 截至今年6月,温江区已建设集图书阅读、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体育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活动站64个,总面积16120平方米。各民间组织发展迅速,涌现出一批如光祈艺术团、京剧爱好者协会、川剧玩友协会、毛泽东诗词研究会等20余个优秀的民间文艺组织。 ———保护历史文物发扬民俗文化 从2003年开始,温江投入近8000万元大力实施“文化名区”保护战略,建成的文庙历史文化片区,作为温江区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向市民免费开放。在保护发扬民俗文化方面,温江还着重对川派盆景盘扎、温江糖画、变脸、四川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精心发掘,定期举办民间文化艺术交流、展览活动。 [金牌之城·统筹之魂] “联合国全球生态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示范区”、“中国最佳人居环境范例奖”……温江的飞速发展,让世人看到了一张“名片”到一个“品牌”,再提升为“国际品牌”的跨越之路。什么动力驱动着温江的一次次跨越?温江区委书记李刚的一席话点了题:目前温江所展现的持续的强劲发展动力,就是一体化全域温江建设所凝聚和焕发出来的。 坚持以“大统筹、大集中”理念深化“三个集中”,打造城乡一体的生态人居环境;坚定不移地走城市惠及群众、城市助推经济、城市反哺农村的路子—这就是“金温江”之魂魄和精髓。 按照保护城市风貌,体现温江地域特色要求,温江将历史城区、芙蓉古城、文庙等作为重点保护地区。中心区要从城市总体格局、历史地段和文物古迹三个层次建立保护体系,在路网布局、建筑高度控制、城市轮廓与景观等方面制定管理措施,加强对城市传统文化、传统地名、民俗风情和传统商业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温江还将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计划在3至5年建设一个可容纳60000名观众以上的体育场,争取成为中国各顶级体育赛事的举办地。力争2008年全区文明村(社区)建成率达到100%。2011年,温江城乡信息化服务体系也将基本建成。 今天,温江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建设独具现代园林特色的和谐温江,营造现代、清洁、优美、文明、大气的生态园林城市。统筹兼顾城区、近郊、远郊,把城市的生态需求、森林的自然功能和园林的生态、景观功能发挥到极致。 链接 国际花园城市社区活动,不做城市与城市,社区与社区的横向对比,关注的是自己城市与社区今昔对比,以全球城市与社区建设模式的最佳实践为经典示范,是对世界人居发展模式的全面升华,这无疑为我国和世界其它国家的城市化的发展道路提供了最好的指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