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温江 我心中的国际花园 -- (成都日报) | |
http://www.livcom.org 本站站长 发布于 2007-12-06 |
|
不论怎样的玉都需要雕琢。温江,这块镶嵌在锦城之西的碧玉,正在能工善思的温江人的雕琢下,日益放射出耀眼的光华。 有着先天生态优势的温江,近年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生态园林型的现代化新城区”目标,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强化城市管理,使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人居环境不断优化,城市形象和品位不断提升,区域经济社会实现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1年温江区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4年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2005年9月在温江成功举办了中国第六届花卉博览会。此次出征伦敦又有丰盛斩获,将“国际花园城市”称号纳入囊中。通过此次创建国际花园城市活动,温江的环境、生态和文化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提升,“金温江”正在变得更加美丽可人。 温江的 国际的 与温江同在国际花园城市竞赛D组的法国名城里昂,其市长在观摩了温江的陈述与现场展示后,不无张皇地问他的助手说:“China?(这是中国吗?)”。作为对手,紧张之情溢于言表。 当温江的陈述结束之后,会场经久不息的掌声之中,不时地起伏着“Very Good”、“Ok, China!”、“NO.1”之类的激动声响,这是温江让世界眼睛一亮的一刻。 当然,对温江最有发言权的还是亲自踏上过这片土地的史密斯先生。 “温江是实践国际花园城市理念的最好样板,我对这个城市有着十分的信心。”10月12日,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专员、全球国际花园城市竞赛委员会秘书长阿兰·史密斯在考察了温江的城市建设和人居生态环境后,这位考察过世界上无数优秀城市、有着世界级审美水准的专家,对温江参与全球“国际花园城市”的决赛表现出了充分的信心。 在温江“游览”的一天里,有两处美景得到史密斯先生的重点关注:一是在参观江安河畔的楼盘时,如画般的美景令史密斯先生对温江人的居住环境倍加赞叹。当他听说现在的温江水景住宅是炙手可热,成为成都最适宜居住的热点区域之一时,当即表示出对温江通过打造环境来提升城市价值的做法的肯定。 再就是在温江城区中心的宋代文庙,富有中国古典建筑元素的建筑群让史密斯先生眼睛发亮,展现在参观者面前的重檐歇山顶,黄色琉璃瓦,整体金碧辉煌,巍峨壮观;文武路、赞元街为商业步行街,绿树成荫,青砖灰瓦,古色古香。史密斯先生对中国古典文化遗产非常感兴趣,在这里停留了不少时间。当他看到文庙建筑与大型休闲广场连为一体,而文庙本身已经成为温江区文化活动中心,给市民提供了一个高品味的休闲中心时,他表示非常欣慰。 阿兰·史密斯的眼光可谓既稳又准。在11月26日结束的第十一届全球“国际花园城市”决赛中,温江以其独特的生态人居环境魅力,赢得了“国际花园城市”称号,这是该区继2001年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04年荣获联合国全球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杰出成就奖、2007年被确定为中国人居环境金牌建设试点区等一系列荣誉之后的又一重量级荣誉。 国际花园城市评选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认同,特别在大多数发达国家,更是把此项大赛作为衡量自己城市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标尺。在评选活动期间,进入决赛的30多个国家的80几个城市的代表一齐相聚在英国伦敦,他们是世界优秀城市的佼佼者,作为竞赛选手之一的温江,与他们进行了良好的交流与互动,并建立了下一步深入交流的基础。 “规格高,档次高,竞争激烈!”——参加了连续几天的各国市长研讨会、市长联谊会、市长论坛的温江区区长何礼对此深有感触。他说,这是世界城市发展的风向标,参加此次评选活动,不仅使温江的人居环境建设成果得到世界的承认,也进一步提高了温江人的审美标准和对自己的要求。可以说,“国际花园城市”的活动,成为温江区人居事业的又一个新起点。 温江的 中国的 2007,中国,北纬30°。 东西一轴,遥相呼应的两座中国城市,江苏武进和四川温江,不知道是不是巧合,同是全国生态示范区,同是“中国花木之乡”,又一同绽放伦敦,闪耀中国,成为国际花园城市决赛中的中国“双子星座”。 在11月26日的答辩会上,温江区区长何礼作为主辩人,代表温江就景观改善、遗产管理、环境保护、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康生活方式和城市未来规划等六个方面接受了联合国评委组的检验。 在答辩中提到,温江有三条河流:江安河、杨柳河、凤溪河。过去由于长期缺乏管理,污水、废水直接排放,致使垃圾遍布,水质污浊,居民被迫远离河道;城市防洪基本失去调节作用。这三条河流成为城市的三道“疮疤”,严重危害着温江城市生态环境。 5年来,温江累计投入近2亿元对此三河进行综合整治:拆迁了三河两岸低洼棚户区的1000余户残旧房屋;彻底清除了生活污染源,建设完成了107.5公里的生态渠系;整治河段3公里,沿河两岸50米范围内新增绿化小品630处,营造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优美的亲水景观;新修和改建桥梁8座,新建沿河道路16公里。现在,温江的“都江堰自流灌区”已经形成独有的枕河建城、依水宅居、玉带蜿转、宁静悠闲的亲水型人居生活环境。 近年来,温江区提炼出“生态立区”战略,加大“森林围城”力度,高标准建设温江环城绿色生态屏障,突出金马河、杨柳河和江安河三条生态带建设。在全区种植了1300多种花木,花卉面积13万亩,花木园林面积占耕地面积3/5,建设绿化覆盖面积756.6公顷,绿化覆盖率44.77%,绿地率达42.25%,人均公共绿地达21.6平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打造出现代“西部花都”。 近年来,该区共投入5.16亿元实施管网改造和建污水处理厂,实现了排污体系全覆盖,城市污水每天处理污水6万吨,出水水质将全部达到国家标准;建立小城镇污水处理站,总规模为2.52万吨/日;园区工业废水实现统一处理,科技园工业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8万吨/日;建成了纵横发达的污水收集系统。 温江的 自己的 “这真是为民办实事的惠民工程!”2007年2月,历时4年的温江文庙历史文化片区打造日前画上圆满句号。还庙于民,并配套修建文庙广场和林阴街区,给温江市民提供了一个休闲逛街、文化娱乐的好地方,也使温江中心城区出现了一个崭新的人文景观亮点,一个有着厚重儒家文化底蕴、浓重商业氛围的文庙历史文化片区以崭新面貌展现在市民前面,成为温江以文物古建筑和城市历史文脉为依托的历史文化商业休闲区。在文庙片区改造工程竣工剪彩仪式上,上台剪彩的一位市民代表这样说。 2007年8月,70多套、5100多平方米的廉租房在温江区鱼凫路社区竣工交房,原住南巷子的赵秀芳终于搬进了新住处,她从原来25平方米的破棚子里搬到现在60多平方米的新楼房,感觉就是“彻底变了模样”。在交房仪式上,赵秀芳拿着新崭崭的钥匙,激动得热泪盈眶,她说,“没有党和政府的关心,我们怎么能住上这么敞亮的房子?” “生活在温江是件幸福的事!”在温江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感叹。温江区委、区政府在人居事业上的理念是:一个和谐的社会应当是繁荣共享的,人居也是这样。在房产事业和人居建设获得突飞猛进发展的今天,温江的现代都市生态园林新区日益成型,“住在温江”,享受温江也渐成时尚。因此,如何让宜居的福祉普惠百姓,让城市低收入家庭,也一样享受金牌人居成果,一直是温江区委、区政府不断探索和积极实践的课题。 在温江区委、区政府看来,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很好的人居环境,光看老百姓口袋里有多少钱、住什么房子只是一方面,他们的业余生活是否充实有趣、精神面貌是否快乐向上,是更为重要的指标,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条件。为实现这一目标,近些年来温江区采取切实措施,不遗余力地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骨干、发展文化队伍,并下大力气建设了遍布镇街村社的文化阵地。一场场文艺演出给城乡人民送去快乐,深入村社的文化活动室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一个个农民书屋、便民书店给农民兄弟带去精神食粮。老百姓从麻将桌上走下来,走到广场上,走到舞台上,走进图书馆,他们举起舞龙杆、拿起快板、捧起书本,享受着艺术家的感觉,享受着精神生活带来的幸福。 如今,温江人民分享着“国际花园城市”带来的喜悦,也期盼着即将举行的2007宜居温江生态社区博览会。12月7日至9日,将有以海内外精英品牌领军的近60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将汇聚温江,并结合房地产高端论坛、房产中介、家居家装、车展等丰富的配套活动,集体为世人展示锦城西·金温江的独特人居魅力。温江人表示,我们真诚地希望通过“国际花园城市”创建活动和2007宜居温江生态博览会的举办,能让更多海内外朋友了解温江、认识温江,多来温江旅游观光、休闲度假、投资兴业。 采写 李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