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com新闻中心

 

 

提升城市人居高度 -- (深圳特区报)
http://www.livcom.org        陈Sir  发布于  2005-09-09

    8月30日,从马来西亚传来喜讯:桃源居荣膺“第九届国际花园社区”大奖。

    我们回望,从教育名盘到国际花园社区;从三年蝉联销售冠军到中国和谐社区;从一张白纸到百万平方米桃源史诗,从深圳出征到凯旋大马,荣誉与光环背后,桃源居凭的是什么?

    也许,正如国际公园协会秘书长阿兰·史密斯所说:正是因为有李爱君和她带领的桃源居人,才有今天桃源居“国际花园社区”的鸿篇巨著……

    今天,百万平方米的桃源盛景已经跃然世人面前:白发怡然的老人,蹒跚学步的孩提儿,清华实验的琅琅书声,优雅现代的建筑……

    今天的桃源居,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用语言难以描绘的社区盛景,诗人笔下的世外桃源已经成为一种感同身受的生活再现。而这一切,源自李爱君和她的航空城实业。

    李爱君曾说:作为一个地产开发企业,仅仅出品好房子是不够的;必须对土地负责,对历史负责,为城市增值,提升城市人居高度,这是我们必须肩负起的责任。

    正是凭借这样的历史自觉,航空城开始了桃源居的城市人居实践,也由此踏上了国际花园社区的求索之路。十余年间,桃源居通过清华实验学校获得了世人的首肯;十年间,桃源居通过“好房子”成就了5万人的人居梦想;十年间,桃源居通过社区“自治”,绘就了百万平方米和谐社区。

    而今,桃源居依山面海、景色秀美、超过50%的绿地面积、建筑与环境完美结合,处处有风景、时时闻花香。百万平方米住宅、清华实验学校、五大会所,三大主题公园、商贸城,共同撑起了一个以“商业为龙头,教育为特色,环境为依托、文化为内涵”的国际“自治型”社区,成为深圳,乃至中国社区建设的读本。

    更深层面,荣誉折射的是一种社区文化的模式引导桃源居获奖了,获得的是“建筑界的奥斯卡”。

    社区文化建设新模式

    “国际花园社区”这一至高荣誉实际上包含两方面认可。一方面,“花园”是对桃源居生态环境的认可;更深层面,“社区”是对桃源居社区,尤其是社区文化建设的认可。

    我们姑且抛开国际奖项,对于地产刚刚起步,社区建设尚在探索阶段的中国而言,能在建设社区硬件的同时,积极探索社区文化建设的项目可谓鲜见,从这一点上看,桃源居对于中国地产的贡献更多的在于一种模式引导。

    桃源居倡导的是一种全民教育。

    全民教育的目的是建立一种社区共性,保证社区发展方向的协调与一致。为了实现这种全民教育,桃源居针对性地建立总面积数万平方米的“老人会所、女子学校、儿童活动中心”,涵盖整个社区的“全民教育”最终形成的是《桃花源记》中“各得其所,各得其乐”的和谐情景,应该说,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默契与谙和。

    对于社区文化,桃源居同样体现出一种全民参与。

    桃源居的社区文化活动,具有“形式多样性,内容国际性,参与主体性”的特点,这其中尤以“社区义工”为表征。有了社区义工的参与,才完善了社区公建配套设施营运机制,让桃源居社区经济“四个一点”解决办法有了广大的群众基础。比如社区四级联防机制,比如老年作坊、社区艺术团、腰鼓队、太极队、秧歌队、舞蹈队等,均由上千个社区艺术团义工组织自发组建,他们的贡献,大大促进了社区公众参与的积极性,并培养了社区文化的群体意识。

    可以说,桃源居的社区义工组织是解决社区经济运营的“人本载体”,而以此为代表的“全民参与”让桃源居找到了“自治”,并最终实践着“可持续发展”的模式。这不仅对于桃源居,对于中国社区建设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桃源居要迈向国际”

    获奖只是起点,桃源居在国际化的道路上铿锵向前。

    李爱君说:“国际花园社区”不是终点,而是桃源居再次出发的起点,桃源居要迈向国际。其实,桃源居的国际化步伐已经迈出,静悄悄,却坚定从容。

    早在2004年初,桃源居就与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结成伙伴关系,并由此借鉴并学习国际先进经验。

    2005年4月,桃源居社区形象大使及首批义工赴澳参观学习。8月,第一届国际参与型社区管理大会,在澳大利亚布里斯班市举行。桃源居,作为中国大陆唯一的代表参加了本次大会。桃源居集团董事长李爱君女士获邀在大会《社区持续发展论坛》作了题为“一个美丽的地方,一个充满激情与活力的社区—中国深圳·桃源居”的专题演讲,得到了与会者的称赞与好评。

    8月30日,桃源居接到“国际花园城市”评选竞赛组委会邀请函,出席于马来西亚举行的竞赛评选,这标志着桃源居以“国际花园社区”为标准的蓝图规划已经初步为世人认可,也标志着李爱君矢志十年的社区梦想轮廓出现。


 
(来源:深圳特区报) 作者:张蕾 单春泉 编辑:张倩 2005年09月09日 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