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vcom新闻中心

 

 

“全球宜居社区”的三种气质 -- (北京晚报)
http://www.livcom.org        本站编辑  发布于  2011-07-22

 

      随着现代人对于生活品质的不断追求,宜居的概念也在不断升级换代。从“斯是陋室,唯吾德馨”,到“怡然自得一方天地”,现代人对于居所舒适度的要求已今非夕比。如今,作为“全球宜居社区”又将体现出哪些独有的气质呢?

乐业方能安居
·气质一·

  如今,常常有人会把小城中的社区生活当做是“宜居社区”的典范,但“全球宜居社区”却并未仅特指那些小城社区。正如有位社会学家所言,宜业、宜教与宜居一样重要,如果一个城市工作和教育的机会不多,它终究也不会成为“宜居”。

  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建筑不仅只是满足人们物质方面的要求,而且还要满足人们精神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说,作为“宜居”的生活居所所承担的不能仅仅是为人们提供“肉体家园”,更要为人们提供精神家园。

  环境舒适无疑是所有人心中关于“宜居”最重要的注解。乐山者或许觅求心旷之神怡,乐水者欲寻心情之舒畅。在快节奏高压力的都市,更多时候,人们追求的是舒适、放松的居住环境。拥有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小区的合理规划甚至整片区域的环境布局更是关键所在。

  而宜居社区规划布局角度来看,社区应该多想一想每个居民的具体需求。在一个宜居社区中,公众能享受到多种的社区服务,如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养老托幼、体育健身,各方面的服务以及有效的管理都是宜居社区规划建设的基本内容。

  不难看出,一个美好的人居环境和宜居社区的建设标准既是近期的,又是长远的;既是局部的,又是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大势所趋。


文化引领生活 
 ·气质二·

  千篇一律的自然景观已经不仅仅是“全球宜居社区”的唯一标准。对文化与遗产的管理更成为必要能力。

  宜居社区都应该具备自己的特点,而最能反映社区个性的,则是这个城市的文化。独具个性特色的城市因其凝聚着地域文化的精华而具有强劲的竞争力,其发展才会有动力和后劲,才有可能朝着国际宜居社区的方向发展。

  据了解,目前,国内社区特色不明显且千篇一律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大部分社区都难以逃脱仅仅作为居住地的印象。但宜居社区的文化特色不是仅对城市文化的延续,也不是摈弃外来事物的自我崇拜。它应该是在维护城市文脉的基础上兼容并蓄,融合现代文明而形成的一种特色文化环境。

  具体来说,“全球宜居社区”除了需要保护社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还应该更注重无形的文化遗产,从而丰富市民的文化生活。此外,“全球宜居社区”还应该立足本土文化,实现同一场所不同时代特征、不同地理位置、不同审美追求的多元文化形式的融合。

  此外,优美宜人的生态环境是建设宜居社区最直观的标志和象征。纵观国外典型的宜居社区建设,对于生态社区的建设几乎都是认可的,而且他们在这方面的建设也已经相当成熟。

  而在国内,政府虽然一直很明确通过城市生态化建设创造宜人的居住环境、生活和生产空间,但是生态环境的建设仍然相对滞后,还处于不断学习和借鉴阶段。充分利用自然生态资源,有效组织自然景观,精心设计绿化空间,营造宜人的城市氛围并建造多样的活动开敞空间,仍是目前国内众多城市宜居性建设努力的方向。而作为“全球宜居社区”,便捷的出行方式也是宜居社区建设的基础,在社区的建设过程中,交通也是最为主要的一环。

低碳决定未来
·气质三·

 
  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看来,“全球宜居社区”更应该具备采取创新性的环保措施,实现对环境的可持续性管理的能力。

  根据以往的评选,“全球宜居社区”要求社区必须在改善空气、水与土地的质量、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以及降低自然资源消耗(通过使用替代材料和能源以及废物回收利用)采取了措施和行动。并要求这些行动应当是社会公共部门、私营部门以及市政各部门之间密切合作的结果,在社会、文化、经济以及环境保护方面均具备持续性发展的潜质。

  作为“全球宜居社区”获得城市的斯德哥尔摩市某社区的低碳生活理念一直让世界叹为观止。

  据了解,这座社区能源的主要来源生物气体及其转化的电力。而在小区附近有一个热电厂,热电厂的部分原料就是利用小区居民排放的有机废物,循环利用后再将电能送回小区,小区里所有公共交通燃料都是这个电厂生产的,同时小区还使用太阳能和风能,使整个小区可以达到零排放。在这个社区各种环保手段中,高达95% 的家用垃圾循环技术是最值得借鉴的地方。社区迎接新住户的首先是三件小礼品:有机废物垃圾箱、生物分解垃圾袋和节能电灯泡。这里的居民自觉地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采取环境友好的行动。

  不难看出,低碳生活已经成为了未来“国际宜居社区”必不可少的一点。